北宋走向覆灭之时,为何声名远扬的杨家将未能挺身而出、拯救危局呢?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缘由。
其实,杨家在当时已然步入衰败之境。从历史的长河来看,任何家族都难以长久地保持鼎盛之态,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。即便如掌控国家大权的皇族,也难以逃脱这一宿命。像明朝的朱氏家族以及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,皆是如此。
就拿明末清初来说,朱家和爱新觉罗家族都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。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,年仅17岁的崇祯帝被迫挑起救亡图存的重担。无论崇祯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,17岁的年纪着实太过稚嫩,难以肩负起如此沉重的责任。
清朝末年,慈禧太后离世后,载沣出任摄政王,执掌朝政大权。可惜载沣年仅25岁,既没有丰富的军事经验,也缺乏深厚的政治阅历,能力平平且性格软弱,根本无力应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。
连皇族都难以依靠,普通家族又怎能担当起拯救国家的重任呢?
展开剩余79%赫赫有名的杨家将,在历史记载中其实仅有四代人的辉煌。
杨家第二代中,最为人熟知的当属祖父杨业。杨业起初是北汉的名将,担任建雄军节度使一职。北汉灭亡后,他转而归附北宋,成为宋军的重要将领。他多次击败辽军,辽国人敬畏地尊称他为“杨无敌”。
然而,由于上级指挥出现严重失误,杨业被迫率军出击,最终被辽军团团包围,全军覆没。杨业身负重伤被俘,他坚决不肯屈服投降,选择绝食而亡。辽国人敬重他的勇猛无畏,在密云古北口修建了“杨无敌庙”来祭祀他。
不过,杨业并非杨家的第一代。杨业的父亲杨信,活跃于五代十国那个动荡的时期,曾是麟州新秦县的地方武装豪强,还担任过后周的麟州刺史,是威震一方的大将。虽然他的战绩不如杨业那般耀眼,但也是一位颇具声望的军事人物。
杨业战死沙场时,他的儿子们已然声名远扬。杨业共有七个儿子,个个都勇猛善战。在杨业战死的那场战役中,二儿子杨延玉为了保护父亲,率先冲锋陷阵,不幸牺牲。
杨业离世后,其余六个儿子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。其中最为著名的,便是长子杨延昭,史称“杨六郎”。
杨延昭自幼便跟随父亲从军,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播。在攻打辽国朔州时,他担任先锋,手臂被箭射穿,却依然咬牙坚持战斗,最终成功攻占了朔州。
由于杨延昭声望极高,北宋很快便让他独当一面。父亲与二弟牺牲时,他并不在同一支军队。杨延昭继承了父亲的事业,一生都在抗击西夏和辽军,威震边疆,历任保州防御使等重要官职。
杨延昭57岁时在边塞溘然长逝,在当时算是比较长寿的了。相比之下,他的军事成就还是稍逊于父亲杨业。杨业30多岁就已经能够统领大军,而杨延昭直到46岁才率领过万骑兵坐镇一方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杨延昭一心专注于军事,缺乏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。他将地方政务交由小军官周正负责,结果周正利用职权贪污作恶,甚至引起了宋真宗皇帝的关注,杨延昭也因此遭受了训斥,晚节略有瑕疵。
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,堪称杨家第四代的名将。
杨文广也有一定的声誉,曾任定州路副都总管、侍卫步军都虞候等职。他一生忠心耿耿地效忠国家,75岁时在边疆与世长辞。
不过,杨文广的军事成就明显不如祖父和父亲。他的主要战绩是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,以及几次击退西夏的中等规模进攻。
“富不过三代”这句俗语在杨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杨家能够维持四代勇武的家风,已经实属不易。
杨文广于1074年离世,而北宋灭亡则是在1127年,中间相隔了50年。
在这50年里,历史记载中再也没有杨家后代的踪迹。
这其中可能存在两种情况:
第一种情况是,杨家子孙稀少,男丁不旺,难以延续家族香火,也难以再涌现出优秀的武将。杨延昭只有三个儿子,杨文广是其中最小的。对于古代的大家族来说,三个儿子并不算多,算是人丁不够兴旺。而且史料中并未记载杨文广有男嗣,可能他只育有女儿,这就导致杨家后代无力继续从军。
第二种情况是,杨家后代能力不足,无法继承祖辈的军事才能。野史中称杨文广有三个儿子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适合当将军。古代战争异常残酷,指挥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军队惨败,不仅害了自己,还会连累他人。比如三国时期纸上谈兵的马谡,差点断送了蜀军主力,导致蜀汉走向亡国之路。
显然,杨家第五代可能并不适合从军,逐渐放弃了军事事业。
发布于:山东省期货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