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北宋景祐元年(1034 年),汴京科举放榜日,51 岁的柳永望着榜单上再次落第的结果,苦笑着摸了摸怀中的《乐章集》。
这位以 "凡有井水处,皆能歌柳词" 闻名的词人,早已是市井文化的偶像,却在科举路上屡遭挫败。
而这一切,竟源于他青年时期的一首牢骚词,意外引发了皇帝与文人的隔空对峙,最终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 "奉旨填词" 的独特传奇。
二
据南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记载,真宗年间,柳永初次参加科举便名落孙山,愤而写下《鹤冲天・黄金榜上》:
"黄金榜上,偶失龙头望。明代暂遗贤,如何向?未遂风云便,争不恣狂荡?何须论得丧?才子词人,自是白衣卿相。烟花巷陌,依约丹青屏障。幸有意中人,堪寻访。且恁偎红倚翠,风流事,平生畅。青春都一饷。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!"
这首词很快传遍汴京,甚至传入宫中。
宋仁宗读到 "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" 时,心中不悦,认定柳永 "好去浅斟低唱,何要浮名"。
展开剩余79%此后每次科举,仁宗见柳永名字便批 "且去填词",导致柳永足足考了五次,直到晚年才以 "三变" 之名勉强中第。
屡遭打压的柳永反而索性自嘲 "奉旨填词",日日与歌妓为伍,为勾栏瓦舍创作新词。
他将科举失意转化为创作动力,开创了宋词 "慢词" 体制,把市井细民的情感写入词中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 "职业词人"。
三
《鹤冲天・黄金榜上》原文(《乐章集》收录)
"黄金榜上,偶失龙头望。明代暂遗贤,如何向?未遂风云便,争不恣狂荡?何须论得丧?才子词人,自是白衣卿相。... 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!"
《能改斋漫录・卷十六》记载
"柳三变字景庄,后改名永,字耆卿,本福建人。少游汴京,善为歌词,教坊乐工每得新腔,必求永为辞,始行于世,于是声传一时。尝有《鹤冲天》词云:' 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。' 及临轩放榜,特落之,曰:' 且去浅斟低唱,何要浮名!' 景祐元年方及第。"
两段文献清晰记录了柳永与仁宗的 "恩怨",以及他从科举失败者到 "词坛霸主" 的转变轨迹。
四
宋代科举虽标榜 "公平取士",但帝王的个人喜好仍能影响士子命运。
仁宗对柳永的打压,表面是不满其 "浮艳" 词风,实则是维护 "士为天下先" 的儒家价值观。
然而柳永的逆袭,却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多元包容。
即便科举失意,文人仍可通过文艺创作在市井中获得崇高地位,这种 "体制外生存" 模式,是唐代文人难以想象的。
柳永的词作多写歌妓生活、羁旅行役,语言通俗、音律婉转,正契合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。
他首创的 "慢词",将词的篇幅从几十字扩展到上百字,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力。
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言:"柳永为举子时,多游狭邪,善为歌词。教坊乐工每得新腔,必求永为辞,始行于世。"
这种 "乐工求词" 的现象,标志着宋词从文人雅玩转向大众艺术。
柳永的 "奉旨填词",本质是对传统文人身份的叛逆。
他抛弃 "修身齐家" 的儒家理想,甘当 "市井浪子",却意外成就了词体的独立价值。
这种叛逆在当时饱受争议,却为后世文人开辟了新路径 —— 苏轼、辛弃疾等后来者,皆受柳永启发,在词中书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。
五
柳永的词作流传极广,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北宋汴京勾栏瓦舍中,"凡唱柳永词者,倍获缠头"。
他的《雨霖铃・寒蝉凄切》《八声甘州・对潇潇暮雨洒江天》等作品,成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。
清代词论家冯煦在《宋六十一家词选》中评价:"耆卿词,曲处能直,密处能疏,奡荡之气,如虎之攫兔,力度则强。"
"奉旨填词" 成为失意文人的精神寄托,元代杂剧《柳耆卿诗酒玩江楼》、明代小说《三言二拍》都演绎其故事,强化了 "才子风流" 的形象。
同时,柳永也成为宋代市井文化的象征,至今开封的 "宋都御街" 仍设有 "柳永填词" 雕塑,展现他与歌妓合作创作的场景。
柳永的创作实践,为后来的 "词为艳科"" 词别是一家 "等理论奠定了基础。
李清照在《词论》中虽批评柳词" 词语尘下 ",却不得不承认其" 协音律 "的贡献。
现代学者叶嘉莹更指出:" 柳永的慢词,是词体发展的关键一环,没有柳永,就没有宋词的辉煌。"
发布于:广东省期货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